别了,元首——《帝国的毁灭》影评

9648 Views

​​ “That’s why I 悲愤!”

“气死偶类!”

“我到河北省来!”

“妨碍咱的渣渣!”

“让七万个嫂夫人挨个来biu他!”

这些台词,大家都不陌生。这便是万恶之源,鬼畜之首——《元首的愤怒》。作为B站的镇站之宝,这个三分钟左右片段以其夸张的表演形式和十级的空耳中文空耳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他的原片——《帝国的毁灭》。

《帝国的毁灭》改编自希特勒最后一任女秘书特劳德ž琼格(Traudl Junge)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影片以特劳德(也就是鬼畜中第一个说话的女角色)的视角着重描绘了希特勒人生最后的二十天。 这个时候,西方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东线的苏联红军也开始了反攻。纳粹的形势急转直下,被迫在柏林进行困兽犹斗。眼看柏林即将陷落,党卫军希姆莱等人请求元首先撤离柏林,再做别的打算。但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反而和建筑师施佩尔聊起了战后柏林的建设,还下一些异想天开的命令(比如让“屎蛋”集结兵力反攻)。直到最后尘埃落定,接受不了帝国毁灭这个结果的希特勒,选择了自我了断。

尽管罗伯特在《希特勒:恶魔的复活》中扮演的小胡子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我却更喜欢布鲁诺老爷子的这版,因为在我的心里,德国的元首至少要讲德语——当然这只是玩笑话。

当然,罗伯特和布鲁诺两位演员的演技都是无可挑剔的,他们都演绎了各自的经典。只是因为编剧立意的不同,罗伯特版的希特勒更符合大众的印象:做事偏执、歇斯底里、善于蛊惑人心、为了上位不择手段、对待敌人残忍至极,是恶魔和杀人狂的代言人。而布鲁诺版的希特勒则不然,《帝国的毁灭》打破了关于这个战犯的历史禁忌,在布鲁诺的演绎下,元首富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而且还喜欢小动物,对于特劳德犯的一些小错误也是以宽容为主。以至于观众看到最后都对这个二战罪魁祸首提不起恨意来,甚至反有点敬意——当然,这份敬意应该属于布鲁诺,而不是希特勒。

《帝国的毁灭》在商业片中并不讨喜,因为他站在了英雄主旋律的对面——低落主旋律。你甚至不需要熟悉这段历史,光看片名就能猜出结局。影片所呈现的,就是在一个注定酿成的悲剧里,增添一些人性的小波澜,然后再度幻灭。小时候听到过一句话,叫做:“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我为此还跟人抬杠过:“难不成你要让失败者书写历史?让日本记录南京大屠杀?让德三告诉你集中营的真相?”但《帝国的毁灭》告诉你,历史不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是由千千万万尊重真相的人书写的,不管一个统治者如何,他的好与坏都会被记录下来为后世所褒奖、批判。历史会给每一个留名的人一个最客观的评价。

再结合另一部喜剧片《希特勒回来了》中一句台词:“是德国人民选择了我,我唯一能够依赖的只有人民。”以及片尾扮演希特勒的演员穿着西装穿过人群时群众真实的反映——“最令我感到忧心的是,很多年轻人对着我敬军礼竖大拇指”——事后演员忧心的说,尽管此类行为已经触犯了联邦德国的法律。

再回到《帝国的毁灭》,我觉得需要警惕的不是希特勒这种极右翼主战派,而是人民是否明白选择投票希特勒后的后果。单纯了解“希特勒只是个普通人,不是战争疯子”,其实并不够。我觉得导演真正的核心思想选择是需要对选择类似希特勒的领导人时,务必心存警惕。

但是现实令人担忧,不说联邦德国的青年,就是国内,也出现了一种“黄色纳粹”的思潮,它们活跃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的各个短视频有关希特勒及纳粹的视频下。这种思潮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天空飞过白磷弹,一个面包五十万”,片面强调了一战后德国人民受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压迫与奴役,刻意描绘德国人民生活在仇恨之中,以衬托希特勒上台的正当性。

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按唯物主义史观来看,只能说明一战的非正义性以及二战爆发的必然性。希特勒上台后的种族清洗和集中营,千千万万无辜的人为此丧生,可这些黄纳们连提都不提。

德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是马克思的故乡,歌德、叔本华、尼采、康德、黑格尔还有台尔曼等人,曾让这个国家群星闪耀。可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崇拜那个扛着万字旗的德三。明明诞生于农民战争之中的黑红金旗帜,才承载着真正的德意志精神。而那个由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领导的的,满是血腥肮脏罪恶史的纳粹德国,怎么就成了德意志最后的荣耀?明明它们在德意志几百年历史中只占了不到十页,还是被世界人民唾弃的十页。

纳粹虽然全称“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但它与“社会主义”和“工人”背道而驰,它的核心是法西斯,是束棍!希特勒虽然以高福利竞选承诺赢得了愤怒的德国民众的选票。但他当选的一刻,便注定了帝国的毁灭,他消灭了失业率,给予工厂大量的订单,可谁该为此买单呢?于是纳粹只能不停的侵略扩张、掠夺财富。在纳粹开往地狱的那般列车上,民意与国家机器结结实实为这班死亡列车添了一把火。正如影片最后不少人为希特勒自杀“殉国”,更有大量的平民愿意为元首死战到底。也许这场灾难不应该简单的归咎于希特勒的野心与仇恨,自上到下的恶都为纳粹的国家机器提供了凝聚的力量。

这或许是《帝国的毁灭》的另一层立意吧,对希特勒个人的口诛笔伐绝不能算是对战争的反省,人民不能以“被欺骗”为由逃避历史的包袱。这才是对待战争真正的态度,而不是像隔壁那群小日子过的不错的国民们“不认罪、不表态、不否认”。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元首的扮演者,布鲁诺-甘茨先生已于2019年2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战争狂魔阿道夫ž希特勒必然下了地狱,而布鲁诺先生一定去了水草鲜美之地,享受天国之乐了。

感谢你在剧中史诗般的挫败,布鲁诺-甘茨先生。

​​——诚明​​​​

yi拼音的所有汉字
电子秤一般能用几年(电子秤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