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汽车尚未成为大众交通工具时,马车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年长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情形总是记忆犹新。那个时期尚未修建柏油路,交通主要依赖土路,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不堪,村庄的小路上常常能看到深深印刻的车辙,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痕迹与辛劳。
那时,村庄的名称常带有“店”字,尤其是在西丰县安民镇,像王家店、柳家店、田家店、杨家店等地名不胜枚举,其中最有名的是平房店。这个村庄恰好坐落在交叉路口,而那条路有一段长达一里的陡峭山坎,要想让马车成功爬上去,车夫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在那时的车夫与现在的司机截然不同,给马车加油不是轻松的踩一脚油门,而是需要用力摇动鞭子,拼命吆喝,直到马车艰难地往上拉。尤其在雨天,这样的旅程更是艰难,有时一辆重载马车从清晨出发,要到达目的地竟要等到半夜的鸡鸣,因此那段山坎上的屯子便被称为“大鸡叫”,如今则改称为凤鸣。
这里我不谈其它店铺,而是要提及董家店。董家店位于安民镇的泉河村,也被叫做拉拉屯,如今叫新兴村。早期的董家店仅有寥寥几户人家,依山而建,从沟里延伸到沟外,散落着少数几户。过去,马车行驶的主要方向是东向西,从吉林杨木林子和东丰地区开来的马车多是拉着粮食,穿过石驿大道岭后便来到了董家店。顾名思义,这个地方是因为一户姓董的人在这里开设了大车店,因此命名为董家店。
展开全文
那么为何店家会选择在这里开设大车店呢?这是因为从石驿方向驶来的马车在翻越车道岭进入泉河大沟时多是天色已黑,马匹和车夫均十分疲惫,马也需要饲料,因而之前的车夫们往往会选择在此住宿。此外,以往土匪横行,车夫们出于安全考虑,夜间单独出行的情况十分少见,即便是白天,他们通常也会结伴同行,因此流传着“过了岭就必有店”的说法。
董家店位于车道岭的西侧,而在车道岭的东侧,吉林地区也有一家名为高家店的大车店,可是它的生意远不如董家店火爆。因为通常在董家店住宿的车马多是重载,而从西开回来的大车往往是空载,粮食早已卖出,自然选择在店里过夜的车夫也就少了。因此,高家店的生意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岭西的董家店。在老董家开店之前,这条大沟也是通往吉林的重要交通要道,只是那时往来的车辆和行人少得可怜。
在围场开垦之前,董家店所在的地方被称为三合泉眼。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这条沟有三个沟岔,每一条沟岔都有清泉涌出,三条溪水汇聚在一起而得名。然而,还有一种传说称,最初三个泉眼是分开的,但后来有人为了追寻风水,竟将自己父亲的遗骨投入了泉眼,结果却发出轰鸣声,三个泉眼便奇迹般地合而为一,因此得名三合泉眼。
民国27年,西丰地区进行了地名规范化改革,把三合泉眼的两个字去掉,改称泉河,而拉拉屯则变为新兴,朱家街改为亲贤,东升则被改称为靠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